重症医学科ICU

重症医学是现代医学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医学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医院于2021年1月28日开诊之初,就成立了重症医学科(ICU),承担着医院所有科室急危重症病人的救治工作。

2021年5月医院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城阳院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安友仲教授团队进驻,进行全方位的临床业务、科室管理等工作支撑,科室各项工作进一步提升。

目前ICU病房共32个独立床单元,其中单间4间,负压病房1间,设床位1张。同时配置10万级的层流系统、恒温恒湿空调系统、中心监控系统及三维物流系统,科室按“三区两通道”布局高效、科学、合理。科室按床位配备多种高智能呼吸机,床旁血液净化机、多功能床旁监测仪、中央监控站,床旁血气检测仪、纤维支气管镜、电动智能降温毯、抗血栓压力泵、心电图机、超声多普勒机,体外起搏及除颤仪,微量注射泵、中央监控工作站等先进设备。目前科室常规开展微创气管切开、床边纤支镜检查、床边持续血液净化治疗、血浆置换、床旁超声、各种肺保护性通气等技术。

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急危重症范围包括:急性、可逆、已经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不全,经过ICU的严密监护和加强治疗短期内可能得到康复的患者;存在各种高危因素,具有潜在生命危险,经过ICU严密的监护和随时有效治疗可能减少死亡风险的患者;在慢性器官功能不全的基础上,出现急性加重且危及生命,经过ICU严密监护和治疗可能恢复到原来状态的患者;严重创伤,大手术后,重症感染、休克、中毒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终末状态、不可逆性疾病和不能从ICU的监护治疗中获得益处的患者,一般不是ICU的收治范围,比如恶性肿瘤晚期等。我院重症医学科在危重病人器官支持、重症感染的治疗、临床营养、内环境紊乱的纠治等方面具有雄厚的实力和丰富的经验。

科室有一支朝气蓬勃、团结向上、技术过硬的医生护理团队,科室通过严密的生命体征及生理指标监测,科学的制定脏器功能支持,有效地抗感染及纠治机体内环境紊乱,强化医护工作,不仅缩短了病人ICU住院日,且提高抢救成功率。科室全体医护人员继续不断学习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全面提高危重病人的救治水平,将ICU打造成危重病人平安之地、放心病房。

学科带头人:

安友仲,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目前担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重症医学学系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急诊与重症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兼任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分会副会长、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症学会全国委员会常委、北京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副主委、北京医学会肠内外营养分会副主委、中华医学会肠内外营养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感染与重症医学学组委员、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专家委员会专家,以及多家国内外专业杂志编委等职务。常年从事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擅长:危重病人代谢状态变化及其与神经内分泌改变的关系,危重病人凝血障碍的分类诊治,危重病人抗生素合理使用及二重感染防治,危重病人严重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的原因及其防治,循环功能障碍及其血流动力学监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机械通气治疗,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重症患者镇痛镇静等。


刘海华,主任医师。从事急、危重症救治的工作。在脓毒症、急性重症胰腺炎、各型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多脏器功能衰竭、心脏重症等疾病诊疗方面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各种重症感染性疾病、复杂复合创伤休克复苏的救治。在机械通气、血液净化、血流动力学监测、镇痛镇静、营养治疗等生命支持技术有较高的造诣;在危重病人个体化治疗方面有独到见解。主编和参编专著2部,国家专利3项,撰写论文20余篇。

医师姓名 所在科室 职称 擅长
安友仲
北大知名专家门诊
北大知名专家门诊 主任医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重症医学学系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急诊与重症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兼任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分会副会长、中…
刘海华
重症医学科ICU
主任医师
重症医学科ICU 主任医师
刘翠香
重症医学科ICU
主治医师
重症医学科ICU 主治医师
邹晓云
重症医学科ICU
主治医师
重症医学科ICU 主治医师
张德建
重症医学科ICU
主治医师
重症医学科ICU 主治医师
徐宗涛
重症医学科ICU
主治医师
重症医学科ICU 主治医师
牟宇波
重症医学科ICU
医师
重症医学科ICU 医师
李彦杰
重症医学科ICU
医师
重症医学科ICU 医师
于海恩
重症医学科ICU
医师
重症医学科ICU 医师
重症医学科ICU-诊疗特色
资料整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