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VS手足口病:如何区分与应对?
夏秋季节是儿童传染病的高发期,最近不少孩子突然高烧不退,嘴里长满疱疹,有的手上脚上还冒出小红点——这到底是疱疹性咽峡炎还是手足口病?这两种疾病确实容易混淆,但掌握关键区别很重要。一文带您看懂这两个夏季高发的儿童传染病,让您遇到症状不慌张,护理孩子更从容!
一、这两种病为什么容易混淆?
因为它们有太多相似之处:
同宗同源:都是由肠道病毒引起(柯萨奇病毒最常见)
高发人群: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3岁内宝宝
传播方式:接触传播、飞沫传播
主要症状:发烧+口腔疱疹
二、核心区别一览表
对比项 | 疱疹性咽峡炎 | 手足口病 |
病原体 | 主要柯萨奇A组病毒 | 柯萨奇A16、EV71等肠道病毒 |
发病部位 | 仅限于口腔(咽部、软腭) | 口腔+手足臀等部位皮肤 |
疱疹特点 | 灰白色小疱→溃疡 | 红色斑丘疹→小水疱 |
发热情况 | 突发高热(39-40℃) | 中低热(部分可不发热) |
疼痛程度 | 咽痛剧烈,拒食明显 | 口腔疼痛较轻,皮肤疹多不痛 |
传染性 | 强 | 极强 |
重症风险 | 较低 | EV71型可能引发脑炎、心肌炎、肺水肿等 |
病程 | 5-7天 | 7-10天 |
三、家长最关心的5个问题
1. 怎么判断孩子是哪种病?
教您一个简单方法:让孩子张开嘴,用手电筒照着看:
①如果疱疹集中在喉咙深处(咽峡部、软腭、扁桃体)→可能是疱疹性咽峡炎
②如果舌头、牙龈也有,同时手心脚心有红点→可能是手足口病
2. 会不会传染给大人?
会!虽然成人免疫力强不易发病,但可能成为病毒携带者传染给其他孩子。所以护理时要注意:
①处理呕吐物、粪便时要戴手套
②勤洗手(用七步洗手法)
③不要和孩子共用餐具
3. 要不要吃抗生素?
不需要!这是病毒感染,抗生素无效。滥用抗生素反而会破坏肠道菌群。
4. 怎么缓解疼痛?
试试这些方法:
①吃冰淇淋或冷藏酸奶(既能补充能量又能镇痛)
②用吸管喝凉开水
③避免酸性食物(如橙汁、番茄)
5. 何时需要就医?
出现这些危险信号要立即就医:
①持续高热不退超过24小时
②精神差、嗜睡、四肢抖动或抽搐
③呕吐、呼吸急促、脸色发青、四肢发凉
④尿量减少(警惕脱水)
四、科学护理指南
1. 饮食调整
推荐食物:冰镇绿豆汤、牛奶布丁、土豆泥
禁忌食物:热汤、油炸食品、柑橘类水果
2. 退烧管理
体温38.5℃以上:按医嘱使用退烧药
注意:不要用酒精擦浴,可能引起寒战
3. 家庭消毒
①玩具、门把手用含氯消毒剂擦拭
②衣物用60℃以上热水浸泡
③每天开窗通风至少3次
五、预防胜于治疗
1. 疫苗防护:
①手足口病:EV71疫苗可预防重症(建议6月龄-5岁接种)
②疱疹性咽峡炎:暂无针对性疫苗
2. 日常预防:
①勤洗手(七步洗手法)
②流行季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
③玩具、餐具定期煮沸消毒
④患儿粪便用含氯消毒剂处理
⑤增强免疫:保证充足睡眠适量补充维生素
小贴士
1. 两种疾病痊愈后都可能再次感染(不同病毒型别间无交叉免疫)
2. 不要盲目使用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等药物对普通病例无效
3. 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后期出现手足皮疹,需重新评估是否为手足口病
(本文科普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医嘱。)
下一篇:预防基孔肯雅热—别让蚊虫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