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

带您认识李斯特菌

 作者:邴小恬    来源:检验科    时间:2024-07-17    浏览:

天气越来越热,家里用冰箱的频率也多了起来。但是,隐藏在冰箱中的“杀手”--李斯特菌,相信很多孕妈对它可能还比较陌生。殊不知,它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而孕妈则是感染李斯特菌的高危人群。李斯特菌到底是什么?它有多凶猛?接下来,我们好好了解一下它。

关于李斯特菌

image.png

李斯特菌是一种通过食物感染人类,可以寄居在人类肠道内的病菌。李斯特菌生命力旺盛,对环境忍耐性强:耐冷、耐酸、耐盐、耐碱,其他细菌在冰箱中备受煎熬,它却正可大显身手,4℃-10℃为其最适生长温度,可大肆繁殖,在-20℃下仍能生存一年。常常潜藏于猪肉、火腿、奶酪、牛奶、蔬菜、水果的生产链,引起食源性感染暴发。在食源性感染中,李斯特菌病的死亡率排名第3(16%),仅次于创伤弧菌(35%)、肉毒杆菌(17%)。

01 欺负弱小,它最强

李斯特菌常年隐藏在冰箱里,被称为可怕的“杀人菌”。相比健康的成人,孕妇及儿童是它主要的欺负对象,尤其孕妇比普通人要高出20倍的感染概率。

因为李斯特菌是一种细胞内寄生菌,需要靠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抵挡它的入侵,而孕妇本身就是免疫功能较弱的群体,感染几率显然会大得更多。

02 就问你怕不怕

李斯特菌会通过孕妈妈的胎盘感染胎儿,导致流产、胎停、甚至造成新生儿败血症、脑膜炎等。并且在胎盘和胎儿身上的发病潜伏期可长达2个月。

有数据表明:孕妇感染李斯特菌,流产的比例大约在30%左右,在怀孕的前中期比例会更高;而新生儿(早产)感染后患脑膜炎、败血症的几率也很大,死亡率高达30%~70%。

03 这个“杀手”有点冷

前面有提到,李斯特菌擅长隐藏在冰箱食物里,具有耐冷、耐酸、耐盐、耐碱的特性,即使是-20℃的环境,仍然能够生存一年之久。

以下食物就是它经常出没的地方,赶快排查一下你家的冰箱:

豆芽;未经巴氏消毒的生奶;带菌较高的乳制品;软奶酪;生肉类、未经彻底加热的火腿、卤肉等熟食;烟熏海鲜类及生鲜海产品;未经清洗的果蔬、蔬菜沙拉、不干净的拌菜;冰激凌等。

04 干啥啥不行,怕热第一名

虽然李斯特菌不怕冷,但是它怕热啊。所以,消灭它其实很简单,在注意卫生的前提下,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食物一定要加热到70°C以上,并持续至少2分钟。

李斯特菌后会有什么症状

所有人都有感染李斯特菌的可能性,但孕妇、婴幼儿、老年人被感染的风险最高;李斯特菌甚至可以通过胎盘垂直传播给胎儿,导致新生儿李斯特菌病。

01 普通成年人:在吃了受污染的食物后,往往不会马上出现不适症状,而是两三天后遭受一点点小折磨,如发热、呕吐、胃内不适、腹泻等,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普通胃肠炎。也有人会有发冷、肌肉疼痛、头痛、颈部僵硬、意识不清、失去平衡等症状。病程会延续5-10天左右。

02 幼儿和老人:更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导致脑膜炎、菌血症、心内膜炎等,重症可有生命危险。

03 孕妈妈:孕早期感染李斯特菌病可能导致流产;若是孕晚期感染李斯特菌病可能导致早产、婴儿低出生体重或婴儿死亡;大多数情况下,孕妈妈感染李斯特菌病后的症状与普通成年人相似,为非特异性,有点像流感症状,发烧、头痛、腹泻、肌痛或其他消化道相关症状等。重症可能发展为脑膜炎或脓毒症,但发生概率很低,且往往是有原发病。

夏日防大作战,轻松对付冰箱杀手

李斯特菌主要常引起食源性感染,应通过加强食品卫生、提高免疫力等来帮助预防。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科学的方法储存、摆放冰箱内的食物,可以避免90%的李斯特菌侵袭。

01 食材新鲜,生熟分开

在购买食品时,要选择新鲜、无破损的食材,避免购买过期或变质的食品。生食瓜果蔬菜要洗净,生食、熟食要分开。生食中往往存在细菌和寄生虫,放在一起不光会串味,更会污染熟食。

02 注意食品加工

在烹饪食品时,要确保食物彻底煮熟,避免生吃各种肉类;蔬菜要严格的冲洗,减少感染李斯特菌的风险;冰箱内的剩菜剩饭储存时间不宜过长,再次食用前必须充分加热。

03 正确合理储存食品

将食品放在适当的温度下储存,熟食和易腐烂的食物要及时冷藏。剩菜剩饭趁热放,别在室温下搁置太久。肉类不要反复解冻,尤其是夏天。

冰箱不要塞太满。冰箱塞过满的食物不仅会影响制冷效果,还会加快细菌的繁衍速度。所以,食物最好是现吃现买,最多7成满就可以了。

04 保持卫生,定期清理冰箱

除了食物储存有讲究外,清洗工作也很重要。一般来讲,冰箱2~3个月就要清洗一次。条件允许的话每月清洁一次。在处理食物前,要洗手并清洁厨房用具,避免交叉污染。

05 均衡饮食,增强抵抗力

建议日常均衡饮食,合理休息,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

06 出现可疑症状及时就医

出现发热、腹泻或感冒症状要引起警惕,如果吃过可疑食物,要向医生报告并积极检测感染原,必要时合理、足量的给予抗生素治疗。



下一篇:“养儿不妨老,防晒才防老” 炎炎夏日,科学防晒有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