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糖尿病日|关注血糖,关爱健康
糖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糖尿病多数起病隐匿,症状相对较轻,半数以上病人可长期无任何症状,在体检时发现高血糖,高血糖就像一个沉默的杀手,悄然侵袭着我们的健康。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由于许多患者对于该疾病的重视度不高,了解不到位,严重危害了自身健康。今天就带大家来认识一下这位“沉默的杀手”,亦号称“慢病之王”——糖尿病。
1.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内分泌功能紊乱等各种致病因子共同作用导致胰岛分泌功能丧失或减退、胰岛素抵抗而引起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
2.糖尿病有哪些类型?
糖尿病分型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等。
(1)1型糖尿病:少见,常在幼年和青少年阶段发病,在我国占糖尿病患者的1%以下。病因上可分为免疫介导性和特发性(发病机制不明)。发病机制主要是胰岛B细胞被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或显著减少。
(2)2型糖尿病:常见,在我国占糖尿病患者的95%以上,病因包括胰岛素抵抗、胰岛素进行性分泌不足或两者兼有,多发生于成年人。
(3)妊娠期糖尿病:发生在妊娠期间的高血糖状态,通常在孕中期进行筛查时被诊断出来。它与非孕期的糖尿病不同,因为妊娠期糖尿病是在怀孕期间首次出现,可能在分娩后消失。
3.糖尿病的临床表现都有哪些?
糖尿病人的症状千差万别:有的典型,有的不典型,也有可能不表现任何症状。典型的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不典型的症状有疲乏无力、餐前饥饿感、视物模糊、手足麻木、皮肤瘙痒、伤口迁延不愈、性功能障碍等等。所以定期体检发现血糖异常也很关键。早发现,早治疗,才能将糖尿病的危害降到最低。
4.哪些人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
40岁以上成年人具有下列一项及以上危险因素者,即为糖尿病高危人群:
有糖尿病前期史;有糖尿病家族史;超重与肥胖者;有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异常病史;以往妊娠时曾有过血糖升高或生育巨大儿(体重4千克以上)的女性。其中,糖尿病前期人群及腹型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重要的高危人群。
5.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 | 静脉血浆葡萄糖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 |
典型糖尿病症状 | |
加上随机血糖 | ≥11.1mmol/L |
或加上空腹血糖 | ≥7.0mmol/L |
或加上OGTT2h血糖 | ≥11.1mmol/L |
或加上HbA1c | ≥6.5% |
无糖尿病典型症状者,需改日复查确认 |
6.糖尿病并发症都有哪些?
人们常说“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糖尿病的并发症有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等。慢性并发症主要包括:大血管并发症,如脑血管、心血管和下肢血管的病变等;微血管并发症,如肾脏病变、眼底病变、神经病变等。
7.糖尿病的管理
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糖尿病自我监测和糖尿病教育是管理糖尿病的“五驾马车”。其中饮食是基础,运动是手段,药物是武器,监测是保障,教育是核心,五个方面齐头并进,缺一不可。
(1) 饮食是基础:总量控制、控油减盐、营养均衡、定量定时、少食多餐、先菜后饭、细嚼慢咽。
(2) 运动是手段:结合个体的年龄、病情及身体承受能力适当运动,宜选择慢跑、快走、游泳、打太极、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每周至少运动5次,每次运动时间30min以上。运动时保持脉率(次/分钟)=“170-年龄”。
(3) 药物是武器:常用的降糖药物有双胍类、促胰岛素分泌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二肽基肽酶 IV 抑制剂、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及胰岛素,每种药物都有优缺点及适应症,应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病情个体化用药。
(4) 监测是保障:血糖监测的时间点一般选择在餐前/空腹、餐后2小时、睡前、夜间、运动前后以及怀疑发生低血糖时。用于了解患者血糖控制情况、评估药物治疗效果,为指导患者合理饮食、运动及调整用药提供科学依据。值得注意的是,临床上诊断依据的是静脉血浆,而日常检测血糖使用的是末梢血,属于全血,但其数值可参考以上静脉血糖标准。
(1) 教育是核心:糖尿病教育可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及自我管理能力,增强治疗的主动性和依从性。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它的无知。只有我们正确认识它,积极控制血糖,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检查和治疗,就能够有效地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将这个“沉默的杀手”转换为我们健康的动力。
下一篇:食管癌相关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