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

夏季防暑小妙招:快趁“热”收下

 作者:王笑    来源:检验科    时间:2025-07-25    浏览:

炎炎夏日,高温酷暑容易引发中暑、脱水等问题。如何科学防暑?中暑后如何积极应对?以下是一些科学防暑的小妙招,旨在帮助大家远离高温危害,安然度夏。

预防中暑的“黄金法则”

1、 警惕“空调病”

在夏季应避免长时间吹空调,空调温度建议设置在26℃左右,室内外温差不宜超过10℃。长时间待在空调房可导致缺氧、头晕,建议每3小时开窗通风15分钟。

2、 外出避开高温时段

上午9点至下午6点为高温最猛烈时段,尽量减少外出。若需外出,穿浅色宽松衣物,戴宽檐遮阳帽,随身携带防暑药品(如不含酒精的藿香正气口服液)。

3、 科学补水“少量多次”

夏季出汗多,需及时补充水分,但不可一次性豪饮,避免引发“水中毒”。建议每小时补充200~300毫升水,喝常温白开水或淡盐水,避免冰水刺激肠胃。适当补充电解质,如引用绿豆汤、柠檬水或运动饮料,预防电解质紊乱。

4、 合理饮食,清淡为主

高温下消化功能减弱,饮食需注意:多吃瓜果蔬菜,如西瓜、黄瓜、苦瓜等,富含水分且能清热解暑;避免高油高糖,如烧烤、油炸食品,减轻身体负担;适当补充蛋白质,如鱼、蛋、豆制品,避免过量红肉。

5、 充分休息

在高温环境下,要给自己充足的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或户外活动,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休息片刻。

中暑信号早识别

根据我国《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及重症中暑。

1、 先兆中暑:是中暑的前期过程,通常表现为头晕眼花、口渴、多汗、恶心、乏力、注意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此时体温一般正常或轻微升高(小于38℃)。如出现这些症状后,如果能及时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处休息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一般短时间内就可恢复。

2、 轻症中暑: 除上述症状持续加重外,体温可升高至38℃以上,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等表现,或出现面色苍白、四肢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若进行及时有效处理,常于数小时内恢复;若症状持续需就医。

3、 重症中暑:可分为3种类型,即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

1) 热痉挛:由于出汗过多导致口渴,大量饮水却没有补充相应的电解质,导致血液中的氯化钠浓度下降而引起肌肉抽搐、肌肉疼痛等症状。

2)  热衰竭:常发生于儿童、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由于人体的水分及电解质丢失过多,导致血容量不足,进而引起头痛、头晕、胸闷、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脉搏细弱或缓慢、血压偏低等。

3) 热射病:为中暑的最严重阶段,主要表现为高热(体温常在40℃以上,甚至高达42℃)、皮肤干燥、惊厥、嗜睡、昏迷、休克等。后期可能合并多器官能衰竭,死亡率高达20% ~ 70%。

中暑的紧急救治

迅速转移:立即停止工作或运动,撤离高温环境,转移到阴凉通风处休息、静卧。

积极降温:脱去身上多余或过紧的衣物;物理降温是核心!用冷水(非冰水)喷洒、擦拭全身,特别是颈部、腋下、腹股沟;或用湿冷毛巾、冰袋(包裹毛巾)敷于大血管处;持续扇风(电风扇或手动)。

补充水分: 如意识清醒,可少量多次饮用含盐分的清凉饮料。

紧急呼救: 一旦出现高热、意识障碍(如呼之不应、抽搐),立即拨打120! 持续降温直至救援到达。

热射病患者的肌肉会出现抽搐,此时不要在患者口中放置任何物品,也不要刻意制止患者的抽搐;建议将软物垫在患者身下以防止其受伤;应将患者的头偏向一侧,以防误吸呕吐物而导致窒息。

小贴士:哪些人容易出现中暑

需要预防中暑的重点人群主要有两类:

l 一类是在夏日进行剧烈运动或从事繁重工作的健康青年人,如在夏日进行训练的官兵、运动员、消防员、建筑工人等,主要由高强度体力活动引起身体产热过多而发病。

l 另一类是儿童、孕妇、年老体衰及患有慢性基础性疾病者,这些人自身体温调节能力较弱,通常由被动暴露于热环境引起身体产热与散热失衡而发病。

特别提醒:中暑后的半小时被称为“黄金半小时”,患者如果能在半小时内得到快速降温,将有助于减少伤害、降低病死率。

                                    



下一篇:高温天气下的身体警报:检验科医生教你科学应对